UC活动回顾 | 都市革新:生态、交通与农业
生态、交通、农业……“都市创新”在各领域改造着人们的生产和流通方式,也在改变和创造着社会关系。4月20日在衡山·和集,《城市中国》海外观察系列沙龙第七场即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活动得到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和SSU基金会的协助和大力支持。沙龙现场,嘉宾、学生和观众就垂直城市、共享单车、网约车、都市农园等话题进行分享与热烈讨论。同时感谢上海纽约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上海四叶草堂与Yang Design的智力支持。
共享单车:炒作还是希望?
Ir.Anoud van Waes
乌特勒支大学哥白尼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创新研究员和博士候选人
共享单车是一种新兴的全球现象,在全球各地迅速蔓延。 越来越多的城市采用共享单车系统,以改善可达性,平等性,健康性,宜居性,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我们可以归纳出四种不同的共享单车商业模式并放置在四个象限。横轴代表往返使用与单程使用。 “往返”共享单车系统要求用户返回到取车的位置,而“单程”系统允许用户在不同位置取车和停车。纵轴代表有桩停车或无桩停车。一些共享系统必须将自行车停放在指定的位置,而新的共享系统可以随处停放。
最近共享单车的热潮是由新一代的共享系统引发的,它不需要像以前那样固定停靠的设施。这种单程和无桩的系统由数字锁、GPS和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组合而成。 中国的Mobike和Ofo就是这种共享模式的带头者,同时也向海外扩张到欧洲和北美。
尽管这种共享模式有潜在的优势,但它们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上海和阿姆斯特丹等城市面临着诸如停车和监管等问题。这种共享单车模式也拥有大批的提供商,它们都试图迅速抓住这个巨大的新市场。 因此,它们将大量的自行车引入市场,导致许多城市的共享单车供应过剩。在中国许多城市,自由共享模式的普及扩散导致未使用的自行车堆积在火车或地铁站等地,堵塞了公共空间。
由于自行车停放通常没有严格规定,自由共享模式也会导致停车容量问题。这在公共空间稀缺的城市中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得一些城市(如阿姆斯特丹和旧金山)发布(暂时)禁令。作为回应,城市正在实施不同的政策来规范共享单车并控制对公共空间的影响。例如,市政当局可以规定停放在某一区域共享单车的最大数量,并规定每辆自行车每天最低的使用频次。地理围栏技术则可以在允许停车的区域设置虚拟边界。
在适当的条件下,新的共享单车模式可以为弹性城市的发展做出贡献。但想认清这些条件需要边学边做。智能自行车未来项目促进了共享单车创新在城市生活实验室中的实验和学习。城市生活实验室包括政府、从业者、企业家在内的各个方面,通过协作和试验创新来了解使用情况、需求、政策和影响。这种协作需要数据共享。通过这种方式,政府可以共同创造共享单车的未来。
垂直城市——可持续的乌托邦?
Joana Kleine Jäger
乌特勒支大学硕士,可持续商业和创新
据预测,到2050年,全世界将有四分之三的人口即约65亿人居住在城市环境中,但同时生活空间也变得更加紧张,并引发各种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
为了抵消这种变化带来的不良影响并为每个人提供宜居空间,并同时保护自然界土地,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垂直城市”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其以非常复杂的方式来建设,并集成各种功能和服务,为创造更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提供了一种途径。
垂直城市的概念是一个整体解决方案,所以功能性更为强大,即一座建筑物就是一座城市。那里有人们需要的一切,住宅、酒店、就业,甚至包括农业。当然这些都还只停留在设想阶段,现实中还没有一个真正的垂直城市,当然有些建筑已经开始有了雏形。
美籍华裔建筑师金世海(Kenneth King)是垂直城市概念的主要发起人。他认为,尤其对于中国,垂直城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中国高度增长和城市化带来大量污染、拥挤、土地退化,所以我们迫切需要解决方案。在效果图的背景中我们能看到,垂直城市只占全世界极少的土地,大约1.5%即可容纳所有人口,其余部分可用于开放空间,农业种植和休闲娱乐。同时,能源集约利用也能支持日益增长的人口。
目前已经有几座建筑物接近这些设想。例如上海中心大厦(上图左),内部有很多花园和植物设置,并拥有垂直运输系统。
另一座建筑是新加坡的The Interlace公寓楼群(上图右上),由荷兰OMA事务所设计。这个楼群希望将生活和社会空间与许多自然景观相结合,这些楼群周围还有9公里长的绿化带。
另外还有在荷兰鹿特丹同样由OMA设计的De Rotterdam塔楼(上图右下),其包括三座双塔,功能多元,如酒店、办公、会议、商店等,都集合在一个建筑中。
这座塔楼叫爱迪生塔楼,来自德国建筑师Frank Jendrusch的想法,位于汉堡市,塔楼高1310米,有296层。这座塔楼是TOWERPLANTS项目的其中之一,拥有自动的能源供应系统,自有的基础设施,以及无线移动的电梯交通网络。
但这些或不是真正的垂直城市,或还没有实现。我想知道的是它们是否真的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1(Goal 11)主题为“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期指出,“使城市和人类住区具有包容性,安全,弹性和可持续性”。
根据这一目标,我总结出五组垂直城市的关键词。首先是交通。可持续交通需要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同时减少对汽车的依赖。垂直城市密度非常高,所以不需要长距离通勤,最多只需步行15分钟即可从一侧到另一侧,当然各个垂直城市之间仍需要公共交通。机动车只能停放在底部的两层,其余的交通则都交给电梯网络。
其次是整合和参与。城市人口增长往往导致收入差距拉大,公共服务的获得也变得不均衡。垂直城市或能有效克服这些问题,提供高效的工作,集中的服务和住房,也需要有参与式的行政系统。但与此同时,因为各种类型的人群生活在如此高密度的空间,所以会出现不同垂直城市之间的隔离,或形成各种文化冲突。而且有些人可能并不适应垂直城市的生活,一心想要离开。
第三是文化和自然遗产。因为土地的功能规划,垂直城市一方面能有效地保护自然环境,人们可以拥有更多的开放绿色空间。但对于文化遗产,如果我们只造垂直城市,我们就会失去很多富有文化和传统的城市。这是垂直城市的负面影响。
第四,关于灾害和脆弱环境。垂直城市旨在降低这些风险,例如面临暴雨、海平面上升、热浪侵袭等。但另一方面,在面临火灾,干旱或地震时,垂直城市则必须提高防备以保证安全。
最后一个关键词是环境影响。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良好的空气和水质以及良好的废物处理非常重要。垂直城市可以减少能源损失,并且由于中央能源系统而减少能源消耗。空气可以通过室内种植来净化,保持空气流通,以减少污染。
垂直城市应当是自给自足的,同时也带来了垂直农业的整合。问题是垂直农业还不是经济可行的。但总的来说,垂直城市的自给自足性仍然非常重要。
中国都市交通的新现象和影响——对共享单车和网约车的观察
陈嘉琳
西交利物浦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
共享单车和网约车这两种互联网产品为中国城市交通带来了各种新的现象。最初的设想是希望填补公共交通各点之间的缺口,并使得出行多元化。中国共享单车的新颖之处在于其无桩停放和无现金交易的模式,彻底改变了当地市政提供的有桩自行车系统;同样对于网约车,起初优步(Uber)率先推出了点对点的共乘服务,此后中国的网约车服务拓展越来越广泛的服务项目和各种商业机会。这里通过一些最新的数据和观察,讨论这些出行方式的趋势和问题,并探讨对中国城市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共享单车
到2018年,中国的共享单车投放量达到2000万辆,并对通勤方式的市场份额产生了显著影响。自共享单车诞生以来,特别是在大城市人口密集的地区,汽车的使用量下降,而自行车的市场份额翻了一番(Mobike,2017)。虽然交通服务日益个性化,但随着共享单车灵活地进入地铁,公交车站和火车站等公共交通节点,公共交通服务的集散区域也因此得到扩展。
然而,由于共享单车供应商过多,管理不善,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自行车投放的时空错位和堆积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影响。乱停车妨碍地面交通,特别是行人的出行,并对街道景观和步行能力造成负面影响。此外,不充分的监管,使得自行车被不当地占用。此外,新投放的自行车质量较差,容易出生命危险。另外一个普遍的漏洞在于,手机APP崩溃期间用户可能会不断被收费。
网约车
2016年,中国将网约车服务合法化,是第一个将其合法化的国家。行业龙头滴滴出行已经将服务区域扩展到中国大约60个城市。“滴滴”在多种出行模式之间开发综合服务,并将服务个性化以满足不同的需求。最新数据显示,已有超过13亿人次使用“滴滴”的拼车服务。
由于对请求的反应更快,道路运输似乎更加高效,特别是在传统的出租车服务总是短缺的大城市中心地区。同时服务范围也变得多样化。例如,“顺风车”(沿途接送服务)已成为人们通行的选择,因为人们比以前更容易接受共乘服务。此外,平台运作减少了客户讨价还价,以规范专车司机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最后,网约车服务的普及导致更多的竞争对手出现(如“神州”,“嘀嗒”,“易到”,“路友同行”,“爱拼车”,“微微拼车”,“一号专车”),这为市场创造了多样化的用户选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以前的供需缺口。然而,通过短期补贴导致的激烈商业竞争一度产生了不切实际的观念,认为这是一项高收入工作,从而吸引了更多的私家车加入市场,这反而会导致更多的交通拥堵。
尽管网约车服务广受欢迎,但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网约车仅占2017年上海日常出行比例的3%。这表明,过度利用网约车服务大数据来解释对中国城市的空间-经济影响是有风险的。我们需要更多的评价方法和数据来源。同样,网约车是否会缓解拥堵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因为“顺风车”可能会减少私家车的使用,而“专车”则会吸引更多的司机。目前尚缺乏处理这些私家车司机违规行为的有效机制和条例。此外,大城市对移民司机的限制导致了司机严重失业,尤其在上海,90%以上的司机不是当地人,反映了中国长期存在的地域歧视问题。另一个问题是人身安全,例如性骚扰。“滴滴”最近发生的一起事件表明,女性成为不受监管的网约车中的弱势群体。
这些最新实践表明,以私人为主导的创新商业模式导致了更加灵活的个人出行方式,然而,这些方式是否都会导向更加可持续的未来,则广受争议,还需要严肃的讨论和检验。值得注意的是,个人自由的最大化和负外部性(恶化的公共空间和更多的道路拥堵)之间的冲突很大。都市创新的观念应该在一个全面的框架内被理解和实施。如果政策、制度、管理、治理等各个领域没有相应的创新,这些创新的商业模式就不可能持续下去,难以确保可持续、公平和优质的服务。多方面沟通和协调对塑造用户、司机、运营商和政府之间的相互信任非常重要。交通转型的关键应该超越个人化模式和对市场份额的占有,寻找适合全年龄段和各阶层的可持续交通方式,确保良好的供需平衡以及宜人的建成环境。
社区农园在上海的实践
陈亚彤
上海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中心主任助理,社区运营专员
社区农园的概念来自欧美,能追溯到19世纪。中国则在2008年后逐渐开始出现。在上海,四叶草堂在开放的城市街区创立了第一个社区农园,目前我们在上海已经拥有30个社区农园。我们的目标是到2040年在上海建造2040个农园。社区农园意味着将人们联系在一起,教育孩子们植物如何生长,食物如何被生产出来。四叶草堂的创始人是同济大学景观学系的刘悦来老师。我的大部分同事都是景观设计专业出身,虽然赚的钱少得多,但仍然在这样的非营利组织工作,因为他们是理想主义者。
我们成立的第一个社区农园叫“中成智谷火车菜园”,原是淞沪铁路支线旁边的一片无人看管的垃圾堆放处,因为这里面积较大,我们在那里建了一个食物森林。由于不在市中心,这里并不太受人为的影响,所以这里可以种植许多不同的食物、作物、蔬菜,并分享他们的成果。2016年我们在这里开设了“都市的朴门”首届上海朴门永续设计基础课程。
位于五角场地区的创智农园是在一个建筑废料堆场上开发的,也是我们的主基地之一。它并不在社区里,而是在几处住区之间的空隙中。开发商对这块废地并不满意,既不美观,也影响周边居民。两年多前,开发商找到我们帮助设计和经营这个空间,我们将其改造成一个社区农园,有微型农场,有一些空地预留让市民自己种植打理。这里还有一个室内空间,我们可以在这里举办工作坊、研讨会等。这个社区农园是完全开放的,人们可以坐在那里享受一些自然的气息,附近的居民也找到了一些乒乓球桌。我们还招募志愿者来照看花园,所以这里一直运作良好。
大部分的社区农园都位于有20到30年历史的邻里社区。从最初的设计到施工,我们需要邀请邻居,特别是儿童和他们的父母参与。在欧洲和北美,你可能有更多机会自己来搞定一些东西,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中。但在中国,这样的机会并不多。社区农园为我们提供了机会,我们可以在这里手工制作、做方案、种植自己的食物。这对居民来说是很好的体验。
有些社区农园里有不同形状的箱盒,有些农园也不仅限于绿地。我们还帮助更新包括街道在内的公共空间。我们会问当地居民对空间的需求,比如在一些种植空间里的晾衣架。
在杨浦区政通新苑的社区农园,我们做了一整套的方案。我们帮助居民发展农园,使用包括雨水收集工具在内的各种设施,孩子们一起制作,他们学习如何净化水,改变他们的建成环境。我们还帮助居民在楼道、墙面等处添加一些设计的图案,还可以带来自己的装饰物来装饰这些空间。
平凉社区活动中心的社区花园在屋顶上。改造之前,它只是一片平坦的天台。在这个项目之后,我们开始建造越来越多的屋顶花园。
在同济大学附近的鞍山三村的中心花园,我们首先邀请居民自己构建花园的每一处细节。例如,我们要搞一个小池塘,第一次施工的时候居民的技术不够熟练,完工后出现漏水,所以不得不重新来过,但我们认为这是值得的。这也提醒我们,将来我们需要更有计划地进行建设,教学与培训也需要更为仔细,让居民们能做的更好。
抚顺路上的安顺苑的社区花园很特别。以前的项目都是由政府/街道支持的,这个则是居民自己拿出一些钱,想要改造这些走道边非常小的空间。这里的居民很多喜欢种些东西,但他们不知道如何变得更好看,所以他们找到我们来做这个小项目。完成后,他们给我们写了感谢信,这是这么多项目中第一次收到感谢信。对我们来说这是最宝贵的礼物,这也是我们做社区农园的原因之一。
同样在抚顺路上的这个花园,虽然环境优美,但是也面临一些挑战。本来我们想设计更多的开放空间,但我们又不得不在周围放置栅栏,并加强管理,否则有时候人们会在这里偷窃。我们打击过一些偷窃行为,并告诉他们我们会教你种植,并给你一些种子和工具,但就是不能把它们带回家。经过这样的努力,偷窃行为现在变少了。
未来,社区农园的工作将不仅限于农园本身,我们也会在销售市场上进行帮助,例如教孩子们如何售卖。我们一直倡导大家种植更环保的东西,所以在社区农园里从不使用化学肥料。此外,我们还会教人们如何更有效和持续地处理厨余。这一切都是为了“都市的朴门”,以找回城市土地被遗忘的生命力。
Q & A
问:上海与其他地方(如欧洲)在都市创新实践中有什么不同?
Harry:基本上一切都不一样:规模,速度,过程和质量。例如,在上海建造摩天大楼可能只要2年,但在荷兰需要5年以上。但创新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为了生活更加可持续和令人愉悦。
陈嘉琳:我想从城市交通的角度更多地谈一下速度上的差异。在欧洲,先有了火车然后有汽车,并允许它们之间一个适应过程。但在中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所有交通方式搅在一起:高速列车,汽车,自行车等。自行车当然很好,但过多的自行车妨碍步行。因此,中国的关键问题是,所有创新要素的相互竞争间需要找到平衡点。
问:如何将城市创新的理论、技术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Gabrielle:自下而上的方法是城市创新实践的出发点。目前还有一个趋势就是“智慧城市”的概念,这对大多数公民来说仍然很抽象,因为它是科技公司最初提出的一个概念。许多年以来“智慧城市”都把市民参与排除在外,现在终于有了一些自下而上的项目来发展“智慧城市”。因此,“自下而上”的因素应该成为所有城市创新实践的基础,不管它们的科技含量是高还是低。
陈嘉琳:其实无论新的交通方式、垂直城市还是社区农园,这几个案例之间都是彼此相通的。垂直城市使空间变得紧凑而不是蔓延。然后,一些开放空间将被释放出来,用于更多的可能。四叶草堂的方法通过在地居民的贡献为每个社区农园提供个性化服务。有了这么多不同类型的空间后,我们如何连接它们? 新涌现的交通方式可以这些空间之间变得更为通达。
问:如何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法?
Gabrielle: 这两种方法不一定相互冲突。再以“智慧城市”为例,在美国,一些政府机关对公民宣传“数据”,“隐私”等概念,并向他们征求意见。然后一些小规模的试点项目在此基础上完成。
活动策划:解释,宋敖;录音整理:宋敖,解释;翻译:宋敖,解释;图片提供:Arnoud , Joana, 陈嘉琳,陈亚彤;摄影:宋敖;微信编辑:屠菡。
/淘宝/
搜索店铺【城市中国urbanchina】;
-
www.dwntme.com/h.Zb0tcJY 点击链接,再选择浏览器打开;
或复制这条信息¥jGYt0OtudRz¥后打开👉手淘👈
/ App Store /
欢迎原创分享,白名单转载需保留公众号二维码。
如果您对文章有什么看法和意见,或者新奇有趣的话题问题想要吐槽,欢迎留言或在后台回复,我们会定期反馈并集结成文字。也欢迎来稿分享你的思考:00urbanchina@urbanchina.com.cn
微信公众号 | UC_urbanchina
豆瓣 | site.douban.com/urbanchina/
微博 | @城市中国
官网 | www.urbanchina.com.cn/
电话 | 021-65982080(8027)
邮箱 | 00urbanchina@urbanchina.com.cn